【视频】| 叶海林:现在谈“龙象之争”为时尚早 青课-青春旌德

团团说
在一些西方媒体的宣传中,印度的崛起已经是指日可待,而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仿佛也是箭在弦上。
但印度是否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东方巨龙”与“南亚大象”是命中注定的对手?还是有可能成为共同进步的伙伴,从而一起改变今天的世界格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青年网络公开课》——叶海林谈《“现在谈‘龙象之争’为时尚早”》。

视频:《现在谈“龙象之争”为时尚早》
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
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南亚学会秘书长、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特约评论员,出版有专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译著《空间战争》等静安风华苑,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中国和印度既是近邻又远隔重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却又如此不同。我们是朋友还是对手?吐故纳新的印度是否正在赶超着复兴的中国?我们说“龙象之争”,是地缘政治的宿命还是媒体炒作的幻象呢?
“龙象之争”: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应该说我们大家都肯定听过这样的或者看过这样的报道,就是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两年非常之快,已经追赶上了中国,而且在未来的某一年内会出现一个时代交换点,就是说印度的经济总量会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超越中国?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基本数据吧。

根据这个曲线上,如果这个曲线本身的轨迹不发生变化,那么中印两国将来有一天发生交汇并且进一步印度超越中国似乎不是问题。
但是我们看,如果把这个曲线,我们把它向长轴去发散一下,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现象,就是印度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其实就是从2014年开始,在此前30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都比中国低。
如果我们说这个曲线是真实存在的话,它也仅仅存在了是从2014年才开始出现。那么之前的怎么样,我们如果用一个长轴距来表示的话,那么显然中印之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但为什么这个话题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呢?
如果我们想一想,我们连续增长了30多年,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基本都是在10%以上。这个数字要远比印度改革以后的经济表现要好得多,但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去讨论中国经济增长将会给全世界带来多大的变化。

全球媒体真正讨论中国经济增长导致了全球经济格局,我们现在不说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这个话题进入人们的视野是2008年以后,也就是2008年奥运会。
在此之前,其实中国已经高速奔跑了很多年了,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你这个奔跑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就是你虽然高速奔跑了很多年,但是你在全球排序中,它仍然处于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萨弗拉斯权杖,也就是说你跑的是很快,但是因为你落后了非常多,所以你并没有经过我们这几十年的奔跑,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发生太本质的变化,直到2009年。就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我们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们在过去几十多年中一直高速增长,最后有了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话语。而印度只是在2014年以后超越中国画虎烂,短短三年里就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
西方热炒印度超越中国
在西方媒体上,这里面其实真正反映出的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事实,一个发展规律,还不如说它代表了很多人的一种期望,就是期望着印度能够超越中国。
因为无论是从对现代媒体的介入还是对手机的使用,中国人现在远远比印度人多,显然不是因为喜欢印度的或者是印度的人更多导致了这样的一个现象。
这个现象的主要成因,我觉得是代表了掌握着国际话语权的西方国家的一种心态,就是它需要用印度的成功来平衡一个没有按照西方的发展轨迹发展,并且实现了高速增长的中国这样一个案例。
就是说它需要用印度的成功证明西方模式、西方道路还是有吸引力的。而用中国的这个案例只能证明世界上不止有一条发展道路,所以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原因。
中印经济发展意义巨大
因为这一轮的中印的高速的经济发展,解放出的劳动力,为全球劳动力市场所贡献出的力量,不是几百万几千万的问题,而是上亿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为全球市场贡献了3亿多的产业工人,以及包括在工厂里辛苦劳作的这些工人们,他们实际上是使得中国成为了今天的世界工厂。
如果我们假设一下未来印度也能够再解放出三四亿人,进入工业体系,进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那么人类的整个生产活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以后我们发愁的,就不是产品不足的问题,而是到处都会发出产品过剩的问题。
所以我们说“中印比较”,尽管有西方媒体这种急不可耐的心态在里边,但依然我们要看到,它是有现实意义和潜在的发展基础。

所以,我们再看一下,这是中国与印度我们把整个亚太地区、亚洲地区,我们放在同一张地图里去看,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如果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那就意味着整个亚洲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也就意味着说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可能以后的主要的经济增长将由中国和印度来承担,整个世界的生产布局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印历史背景不同
在中国古代和在这个印度古代,虽然我们说都是各自的文明的这个统一体,但是在抗御西方殖民的入侵的情况下,两国的表现并不一样。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统一体,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我们即使遭遇了西方国家从1840年以来连续100年的入侵,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我们国家也没有失去独立,也没有失去统一,我们的大部分的领土仍然被我们这一个国家所掌握,我们失去了一部分的领土,但是呢,整个中国的主体部分还是完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完整的。
中国的痛苦在于我们如何在西方的入侵下保存我们的主权,保存我们的尊严;那么反观印度,我们就会发现从英国开始入侵印度,那么不到100年时间里基本上就全部控制了印度,而印度的分崩离析的状态,无论是在英国殖民者入侵前还是入侵后,它始终存在,那么英国人没有能够成功地把印度整合为一个新的政治实体,这也是为什么1947年印巴分治以后,南亚很快就分裂成了这个很多块的原因,而中国是没有出现这个现象。

我们拿这个两个国家的独立之初的情况也看得出来,就是不管英国人在印度留下了什么,它实际上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政治架构,而不管这个殖民者在中国做了什么,它始终没有打破中国完整的政治架构,这就使得我们两个国家在各自独立以后的发展的时候,尽管说我们说大量的初始条件都是一样的,但在这一点上它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是一个精神世界更完整的国家,而印度是要重新去锻造它的精神世界的一个新国家。
因为以前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在殖民者时期,它也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尽管在初始条件上,其实1947年的印度比1949年中国要好的多得多。这个国家是在血与火当中诞生出来的,可以说不但是百废待兴的问题,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的。但,殖民者离开印度是给印度留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经济基础,这个经济基础基本上是没有被破坏的。
中印铁路建设比较
我们拿一个数据就可以做特别明显的比较,就是中印两国的铁路。大家对印度铁路应该都有比较深的印象,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坐过,但是你们肯定在网上看过那样的照片,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在看到印度铁路的时候,想没有自豪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如果真的回到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中国面对印度,在铁路方面,我们没有什么自豪感可言。

我们看一下这幅图前任2:备胎反击战,到1990年的时候,印度的铁路总里程还是超过中国;那么如果我们往前回溯,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看到印度的铁路的这个总里程数是倍于中国;那再往前算呢,我们会发现其实印度达到6万公里的时候是在一战期间,就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到现在也就是6万多公里。印度的铁路的里程变化数相当稳定,我们看从1922年到2014年它始终在6万公里左右,而我们看中国的这个铁路的发展,是一个几年就上一个台阶的问题,那么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留下了最完备的一套铁路体系。我们大家注意到印度到现在为止国土面积上的这个就是平均铁路里程还是大于中国的,因为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小得多,所以我们说吧,就是每平方公里上的铁路长度,印度还比中国长。
可是从变化趋势上来说,到2014年中国铁路已经基本上将近印度的一倍了,何况这里面有大量的活色生仙,中国有上万公里的铁路是高铁。印度的高铁是多少呢?零,印度是一寸高铁都没有。
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就是中印两国,尽管在有一些客观的这个物质条件上初始的时候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后来的表现完全不同,那么这个表现不同是有它历史的原因的,也有我们的政治架构的原因,就是中国在摆脱了这个西方入侵,摆脱了这个殖民者的这个控制,那实现了民族独立以后,那么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是以一个完整的国家整体进入了现代化,至少我们是整体上启动了现代化进程,而印度从殖民者手里独立出来以后,它始终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能够进行有效的国家管理,并且整体上进入、启动它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印两国对比的一个特别大的不同点。
中印人均寿命比较
我们看中印两国的人均寿命对比,其实中国是在高速接近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我们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印度也在增长,但是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寿命差变化不大。

我们可以从这幅图中看得出来,就是我们真正大幅度拉开了和印度的人均寿命的这个差距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我们基本上一直稳定在差不多六到十岁左右这样的一个距离。直到现在印度的人均寿命增长和中国人均寿命增长,虽然说我们说曲线上是类似的,但是中间这个差距始终没有弥补上,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就说明在公共医疗的这种投入上,那么中印之间始终是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其实显示的就是政府能力的差距,我们为什么在1950年代有一个特别大的飞跃,恰恰就是在19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基本医疗。我们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汇叫“赤脚医生”,实际上中国把基本医疗带入了广大的乡村,一下子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均寿命。
我们要看到在讨论人均寿命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现象,我们要注意到就是人均寿命越高,再往上提高边际成本越多。我们现在看到我们已经非常接近欧美国家了,但是我们要追上欧美国家,它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方面就已经不仅仅是靠单纯的政府投入能解决,这个时候政府投入可以继续增大,但是人均寿命的延长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印度的人均寿命还没有达到,就是出现政府投入的边际成本效用递减的这样一个现象的阶段,塔琳托娅它还远远没有达到,它所需要做的普及医疗的事情还非常非常多。
从这个图表上能够看出,中印两国发展阶段的一个区别,就是中国基本上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已经跟西方国家相去无几了南国利剑,它是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以后,至少我们已经在人均收入上是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是在工业化的一个相对较高的这么一个高点运行,而印度的问题就是我们无论从这张图表还是从印度的铁路上来看,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工业化进程,它的政府管制能力包括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那种拐点,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在前工业阶段。
中印工业化进程的阶梯性差距
中印两国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现在不在一个阶段。中国是一个在现代化进行当中,而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想象中国现在会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状态。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变了,我们的人心也变了,现在的中国只能沿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继续向前进,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中国拉回到原来的轨迹上。
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印度的发展方向是不是确定的,需要取决于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而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讨论中跟大家仔细去探讨。
我们还是继续看数据表现,这是中印两国的这个进出口数据的对比,从这个对比数据我们也会发现,就是在进入了现代化,在工业化进入到正常轨迹以后,那么我们会有非常强的加速度,你就会发现从这个数据上你可以比较出来,就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工业产品的增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家可以看一下,其实大幅度的领先是在2005、06年以后,也就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开花结果之后,两个国家数据差距是越来越大的。在此之前我们会发现其实从1990年代到2003、04年印度对华贸易是盈余状态,真正发生变化是在最近十年之内,这个差距已经拉得非常大,那么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
就是中国已经是在全球产业链上牢固地占据了一个比印度领先得多的位置。中国对印度输出工业制成品,而印度向中国提供原材料,这样的一个模式已经持续了十年了,印度对此是非常不满的。

可以说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中印两国的差距,不是因为差几年的问题,他是差几个台阶的问题,那么这几个台阶其实就是工业化进程,你再谈这个中印比较才有意义。
在1990年以后我们有代表性的印度的经济发展的设计师,就是这位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他是前任印度总理,国大党时期的,是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曼莫汉·辛格的主导下,印度的经济发展不是没有进步的,他其实在很多点上取得了非常令人尊敬的受人瞩目的成绩,比如说印度的软件服务外包、印度的远程医疗,甚至于说,印度说自己是世界办公室。印度人跟中国人开玩笑说你们是世界工厂,我们是世界办公室,我们办公室比你们干净。

但是这个说法呢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实更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不管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办公室都是给别人打工的,这个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但是所有的这套理念其实是隐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危险是什么呢?就是印度没有进行充分的社会动员,它的经济发展是集中了全国的教育资源,培训了五六百万相对较为高端的劳动者,由他们来实现。印度在曼莫汉·辛格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把大量的本国底层人口屏蔽在经济发展以外,不是说剥夺他们的红利,而是说根本就不让他们参与。在那个情况下,印度的经济发展其实是“孤岛效应”,它形成的是本国的几个繁荣的点,而这几个点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它依靠了西方市场,比如说著名的班加罗尔,印度的所谓软件之都。
在那个情况下,印度的发展为什么它要选择想办法屏蔽掉大部分的底层劳动者,是印度没有能力为底层劳动者提供机会?还是印度的改革设计者、经济发展规划的主导者就不想为底层的劳动者提供机会?这是一个争论非常大的问题。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时的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试图不改变印度传统社会结构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振兴,这是它唯一的手段。也就是说它把资源向一小部分人集中,然后把大部分的劳动者屏蔽在这个经济发展以外,形成印度的社会的上下的这种分层。
莫迪的工业化进程
(现在)莫迪总理的想法完全不同。莫迪是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他干了很多年;在古吉拉特印度工业发展落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主要跟莫迪对于工业化的这种重视是很有关系的。其实莫迪是不相信印度可以就是通过所谓信息产业就现代化了。道理很简单,什么样的信息产业它都不能解决十几亿人的就业,对吧!而莫迪相信印度的发展需要对印度全国进行社会动员,需要把印度的老百姓的这个创造力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发展。莫迪的理念,很多人说莫迪其实很可能就是“印度的邓小平”,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莫迪时期,印度可以说在建国以后第一次认真思考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不是恪守原来的传统,而是要追赶现代化的脚步。那么从莫迪开始,印度和中国一样非常重视工业进程,非常重视吸引投资,非常重视这种工业产品的出口和生产。动员印度的大部分,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参与到印度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去。
但是,中国却两次都做到了。
一次是1949年我们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的工业化依靠的是动员了全体的民众罗静恩,那么实现了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我说是全体民众,当时的中国的工人是很少的,如果说我们不能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们中国的工人阶级完成,它其实是全体中国人完成。
为什么呢?是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所需要的资金是来自于我们的农业税,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政府,新中国政府是从农业上拿到了足够的资源来补贴给工业,实现了工业发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
那么到2004年2005年刘峻琳,中国废除农业税实际上也是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不再需要从农业上获得工业补贴了,征税成本已经非常非常高了,但是实际的收益非常非常低牛角大圩,而从恰恰也是2004年、2005年开始,我们国家对我们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贴,对我们农村有所谓“三农建设”,进行了数以万亿元计人民币的投入,实际上就是通过我们当年由我们的农民们补贴工人实现工业化几十年以后,我们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业化的财富补贴回农村,让我们农村也能发展起来,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这种长轴距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时至今日的结果就是什么,就是我们,我们不要说,前面说印度,它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7%,而中国只有6.9%,即便如此,我们大概也只需要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现在的印度的这个整个的经济价值,我们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生产出一个英国。
这就是工业化起步以后,尽管你的增速下降,但是你的动量仍然是不可阻止,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工业化的进程,没有中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工业产品的输出国家,这样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莫迪看得很清楚,莫迪需要做的也就是要在印度实现印度的工业梦,那么当然他所面临的问题也就多得多了。莫迪要想实现印度的工业梦想,它也是有它的敌人,那么它也是有它自己的三座大山要搬开的。
印度实现工业化的“三座大山”
传统来说,束缚印度工业发展的在国内经济和社会方面主要有这么三个因素:第一个就是印度的税收,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去年以前印度在全国的各邦的税收是不统一的,每一个邦的税制都不一样,这件事对中国来说已经是天方夜谭,这个事情反映出来就是印度独立以后的国家掌控能力和中国建立新中国以后的这个国家掌控能力是有本质差别的东台教育网。

下一个就是印度的土地所有制,农村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意味着对农民人身自由的束缚,也就意味着说相当多的印度农民是在依附在土地上的,他们很难被解放到城市里进行工业生产。中国没有这个问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政府用强力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贾延鹏。(解决)这个问题不会自动出现。
土改,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自动出现的,包括我们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也是以强力为后盾才实现的。而没有土地改革,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是谈不上的。在一个90%的人口都被束缚在农村的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支撑的经济下,实现高速经济发展根本就不现实。因为最大的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他不关心。他没兴趣,而依附于这些生产资料的普通的劳动者又无法参与到经济的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发展从何谈起?所以这是我们,应该说,回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第三个因素就是劳工法。就是印度虽然大部分的人口是农民,但是不等于它的工会力量薄弱,实际上印度的工会力量非常强大,这恰恰也跟这种农村土地所有制是有关的。就是印度的工业不发展的情况下,它往往变成了,就是农村的地主富豪,这种超级豪强,他们所经营的一些家族企业,所以印度的国际企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企业全部都是家族产业。这些人对于企业的发展效率在印度国内的工业这种辐射能力他也不关心。
归根结底,我们看这些所有的障碍,实际上就意味着说印度政府在建国以后一直就没有能力对全国的资源进行有效调配。造成这个现象则是背后的一些的人的因素,我们说印度的传统的文官官僚,英国人教育的一批印度文官素质很高,但是职业道德很差。所谓素质很高,就是他们能讲非常好的英语,生活方式也很西化,表现得也很彬彬有礼,但是你要找他办事的时候呢,那么基本上是没有希望,因为他们的效忠对象并不是印度的老百姓,也不是印度的政治家上层,他们是形成一个自己独特的官僚阶层。
这个官僚阶层是与印度的社会结构有关系的,那么也就是它来自于这些印度传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它们维护的是这些精英的自己的利益。那么再有的是地方的实力派政党,我们知道印度其实是个联邦制的国家,那么印度各邦的地方政治权力与中国的各省比起来,可以说有非常大的不同,就是印度的政治都通常都是本地化的。
在印度不要指望说一个省,一个市能为国家利益让路千年缘简谱。这个事情在中国是经常有的,有的时候多到了,我们也觉得似乎是个问题,但是在印度这样的事情是不会有的。所以在我们国家我们修铁路就修了,我们修大坝就修了,但在印度要是要修一条大坝,挖一条河沟,恐怕从联邦议会到省议会,从中央政府到这个邦政府,这讨论了十年八年还不一定怎么样,这个效率上的差距实际上仍然是政府能力的问题。
再有一个就是选民,就是印度的民众,他本身对因为长期被隔离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以外,实际上他们更大的诉求是来自于对个人的那种短期利益的关注,而不是对自己长期发展的条件的关注。
中国的老百姓,那么当然我们现在的环保意识在加强,社会人的这个意识也在加强,我们很多城市的发展规划的时候也会受到一些争议,但是从整体来说,我们的老百姓显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机会。

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如果说建一个工厂能够让能够解决你未来25年的就业,假如这个工厂的环保是合格的话,我想我们的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是会愿意支持海鲨一号。但是印度的问题在于,它的社会表达往往不体现在这些方面,它更关心的是这种短期的政党选举所带来的这种周期化的个人利益,因为对他们来讲长轴距的思考问题并不是印度建国以来的一个特色。
而在中国,其实我们知道,不管是地方规划还是中央规划,规划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是个非常正常的事情,在中国没有人会对此感到奇怪,而在印度做到这一点就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
这里面就可以看得出傅艺敏,这是有一个结构,归根结底就是传统印度社会的基本样态并没有随着印度共和国诞生被打破。打破它才能够让印度有真正的工业化的机会,莫迪敢不敢打破这样的一个传统的社会结构。现在我们看到他是有这个想法了,比如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税制改革,印度现在也开始要对土地所有制和劳工法进行了修订,相应的,莫迪的改革魄力是有的,但能不能成功,现在恐怕在他执政只有三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出一个精确的预估。
良好的制度、工业化建设与权利保障
实际上,我们在看这部电影,应该我们都很熟悉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坦率地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面对贫民窟的描述是美化了,就是实际上真实的印度的贫民窟比这个电影里出现的还要令人触目惊心。
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有没有贫民窟?中国是不太会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的流动是有经济规划,就是中国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和西部到东部的流动是由经济动力来驱动的,这个驱动它并不盲目,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对人口的流动有非常清醒的认知,并且它希望流动人口能够留下来,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消费者,为当地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贫民窟的现象的出现是不符合中国的企业商业阶层和中国政府的利益的。

但在印度来说,印度相当多的人才人口流动,就像我在这个节目当中跟大家讨论的一样,实际上是一种短途流动,这种短途的东西有很强的盲目性。这种流动下,它并没有带来当地劳动力的有效投送,也就没有办法为政府解决贫民窟问题去提供那么多的社会财富,所以就往往会出现一些形式上令人非常绝望的这种大片大片的贫民窟。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失地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其实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有非常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看什么是最好的一个制度,我们不要去讨论,我们不是讨论政治架构、社会文化,而是说什么样的制度在这方面最有效果,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它能够激发人的斗志。我们说什么样的社会是一定会取得快速进步的,就是每天当你早上起来的时候,你都相信,你都认定你今天的日子会比昨天过得更好,哪怕只是改善了一点点,你都相信这一点改善是可以看得到。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激励下,那么人的创造力会被无限制地激发。
我们的年轻人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如果能够相信,说我今天努力工作,会使得我今天的收益比我昨天更大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一点在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是做到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够有如此令人瞩目的表现。

我们经常讲,跟大家说,就是大家在网上也会看到很多印度的所谓开挂的现象,对吧?大家去想一想为什么在印度会有那么多的所谓“开挂”现象,比如说洗碗的时候,他一个人洗几百个碗,每一个碗都扔到位,比如说在建房的时候,他从底下扔砖,刚好弄到上面一个人手里,这是我们都觉得匪夷所思,像杂耍。
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恰恰证明了它的大工业能力不足,大量的劳动者依靠的是个人的手工技艺,在这个手工技艺的激烈竞争当中就会形成很多开挂的人,因为如果他不开挂的话,他就活不下去了,对吧!所以“开挂”不是天才,开挂是被逼出来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笨吗?其实是不需要,因为我们有大工业的这个体制,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些东西,你再开挂,你能玩得过机器吗?对吧!所以实际上这两个比较之间就是下一个,为什么我们说,显然“开挂”不是印度工人的梦想,它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所幸的是,印度现在重视了这个问题,它正在向这个方向做出努力,特别是莫迪总理他所领导的印度政府在实现工业化促进印度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也愿意让印度有一天能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在那个情况下,我们再来谈中印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可以说在所有的比较当中,是要在同一历史阶段下进行比较才能够看出这两者的差别。这个历史阶段就是印度能不能够跨越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如果印度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不要说它保持7%的增长,哪怕它的增速下降到5%、6%,印度也可以成为未来世界的闪耀的明星。但如果印度在现代化道路启动之前摔倒了,那么它现在所有的这些成绩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结论

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我们之所以连续40年10%时左右的高速增长,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前30年完成了社会的现代化建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看待。
实际上,新中国的发展从1949年到1979年是一个积累的阶段,从1978年以后是一个调整的阶段,到2008年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开花结果的阶段,它前后之间是连贯的。假如没有前30年的在社会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没有把我们国家从一个传统的以农村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这样的一个国家带入到一个现代化社会体系当中去,改革开放是不可能产生那么令人瞩目的效果,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想明白。
印度在经历了前几十年的徘徊以后,在莫迪开始,他也下定决心要沿着现代化的方向坚定地往前走,所以我们对未来的印度的发展是乐观的。但是现在去谈论中印对比并不令人特别信服,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那么也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我们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信任,对我们自己的信心,来自于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年轻人在未来向前进的时候,他的个人梦想能够更好被实现,他的个人权利能更好被保障。我们所有人都能相信自己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我们国家就一定明天比今天更好,谢谢!
【热血一刻】

【震撼!武汉体育中心五万人赛后大合唱《怒放的生命》】昨晚当中国队1:0战胜乌兹别克斯坦队后,现场五万球迷们大合唱《怒放的生命》。有一种热爱叫支持到底。中国足球带着这样的爱与包容,前进!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青年规划》出台百日|推进共青团改革
中共十九大|“这很中国”?
唐万新校 审|吴 笛
编 辑|杨 广(团上海松江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