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亲子游戏 陪玩正确姿势:怎样轻松又有效地跟孩子玩暧昧兵王?-八卦心理研究所


“五一”小长假又快到了,对于有孩子的我们来说,放假的主题活动通常都是陪孩子。
燃鹅,代沟决定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总是玩得你不情我不愿╮(╯▽╰)╭

或者一会儿就被精力旺盛的娃弄趴下。

或者是我们控制欲太强,老想让玩耍也有“教育意义”红红的蝴蝶结,却不容易被孩子接受。

所以……到底是孩子自己玩好,还是跟孩子一起玩好?为什么有的大人受孩子欢迎,有的不招待见?怎样玩才更开心邵云琴?陪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娃娃不能输在起跑线,少玩多学没坏处?
游戏是动物演化高级阶段才特有的现象,它与生俱来,在幼年的时候帮助适应未来的生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纳什在1997年的研究当中甚至得出结论:“游戏不充分或很少被抚触的幼儿,他们的大脑比同龄正常儿童的大脑要小20%~30%”。
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尼康d3s,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听起来很夸张,实际他的意思是说,游戏不同于其他的活动,是人们完全自发自主和自由的。
杜威认为,儿童的游戏即他们的工作。
但,不管大咖们怎么说,不管是东方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还是西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游戏都或多或少被认为与学业这些正经事相对立。
上了小学,还让不让玩?玩的时间跟学习冲突,这样的现实问题,谁都要面对。
心理学大师们说,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游戏,遑论孩子。
不管是早期的还是现代的游戏理论,虽然大家观点不尽相同,但游戏的必要性是一致意见的。

现代心理学界认为游戏促进认知,儿童正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游戏中要解决的问题,这会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同时,游戏可以使中枢系统处于最佳的唤醒水平,也能加深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除此之外,游戏还是一种心理治疗手段,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情绪宣泄的手段,可以帮助儿童摆脱创伤。
举个例子,一个婴儿总是扔掉一个玩具,再把它捡回来,再扔出去卓杏生,有时把它藏起来,再自己找出来。这个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婴儿其实是在体验掌控感,缓解现实中爸爸妈妈有时会不见的焦虑和失望(爸爸妈妈总是会去上班或者因为别的事情外出,就不见了),婴儿控制不了父母的出现和消失,却能控制玩具。

通常情况下,8个月以后,就应该让孩子主导玩耍,而不是去指挥他。至于6个月之前嘛,他任你摆布,6个月之后再摆布惊慌失措造句,就需要斗智斗勇了。(好吧好吧臣欢膝下,玩儿去吧,自己玩,让我歇会儿。)

家长的陪玩法则!
既然非玩不可,怎样才能玩得尽兴?或者像我们希望的,玩也玩出成果?
比如,英国化学家威廉·梅尔道克小时候挖到一些页岩,当地人都知道这种石头可以点燃,但他因为好奇,把页岩用水壶给煮了,然后又作死点燃了壶口冒出的气体……煤气就这样被这个小屁孩发现了。
又比如,湖南一个二年级的男娃郭而且(看名字就有个不正经的爹),他爱玩洛克王国游戏,他爸爸发现他玩的时候总是充满幻想(这是一个能看到孩子优点的爹)。于是,他爸爸就鼓励他在起点注册账号写小说,这货居然边玩游戏边写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在起点阅读量已近2万……

▲郭而且
所以,玩和学,玩和成才之间,也不一定就是对立的。
陪玩法则一:让孩子成为主角
判断一个大人对孩子的游戏陪伴是否成功,第一是要看在游戏中是孩子为主,还是大人为主。臧健和
案例:
两个孩子在沙坑里玩,他们把脚丫埋起来一笑千秋,再动动脚趾,看着脚趾冒出土来,看着沙子从指缝流走,觉得很好玩。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呀?”
孩子们说:“我们在埋脚!”
爸爸说:“我来帮你们埋吧。”
于是爸爸加入进来帮孩子们埋脚,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让脚趾露出来的速度快过爸爸埋的速度。“爸爸,快埋我的,看我要出来了!”“爸爸,埋我的,你来不及啦!”
表面上看,爸爸陪伴了孩子,大家也玩得很快乐。不过在这个游戏中,爸爸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爸爸说累了不玩了,这个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这不是最好的方式。
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剑玉,家长的角色可以随时退出和淡化,不仅可以回归游戏的本质——自由自主,还可以让我们更轻松。
关于这一点,这位妈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错误案例:

全程指挥拍摄,这种玩法我也是醉了,想玩自己玩去。

陪玩法则二:别着急干预,先观察
孩子在玩,遇到任何情况,家长先淡定,别急着介入。
案例:
两个小朋友在玩,一个在用积木搭高楼,另一个在附近玩飞机。高楼搭起来以后,飞机总是有意无意就把楼撞塌了。
这种情况下,可能家长就会介入制止,觉得玩飞机的小朋友这样做不对。但实际观察结果却发现,两个孩子是你情我愿的,玩得挺好。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太快行动,凡事都先观察情况再判断。
尤其是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好慷在家,盲目干预还会引发他们的不满。
我家冬瓜哥哥和番茄妹妹有一次在一起玩超市的游戏,开始进展的很顺利,哥哥当顾客,妹妹当收银员,但玩了一会儿,商店里的货物就快被哥哥买完了,妹妹就不让哥哥买。
哥哥说:“我有钱,为什么不卖给我?”
妹妹说:“都快没有了,不卖了。”
哥哥说:“还有好些东西呢,商店没有这样做生意的。”
妹妹说:“你可以给我钱,但是不能再拿走东西。”
哥哥说:“你不讲道理,我不跟你玩了。”
妹妹苦着脸来找我投诉:“妈妈江山美人谋,哥哥不跟我玩。”
我说:“哦?为什么呀?”
妹妹:“他说我不讲道理。”
我说:“真的商店里面,也会出现货物卖完的情况哦,你知道他们会怎么做呢?”
妹妹:“不知道。”
我:“他们有一个采购部门,会专门去补充货物哦。”
哥哥在旁边玩自己的乐高,但耳朵其实在听我是不是会偏袒妹妹,听到这里,他走过来说:“没错,我想起来了,之前我们去迪卡侬看过,妹妹,你可以用赚到的钱来买这些被我买走了的东西,重新放回货架上去,假装采购员。”
妹妹:“好啊好啊,多少钱?”
然后他俩就讲价去了,游戏继续。

家有二胎的,估计经常要处理类似冲突,小的孩子天生就会找强大者来保护她,我有时在忙,也会简单要求哥哥让着妹妹,哥哥就觉得不公平,结果他即使被强迫去跟妹妹玩,也不会开心,而妹妹也会以为自己就该被迁就。
在前面那个例子里面,如果家长出于面子或者想保护孩子而去责备玩飞机的孩子,那么孩子之间的游戏就被打断了,而且不光玩飞机的孩子会觉得委屈,搭高楼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真的受“欺负”了。
观察、了解孩子游戏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是参与孩子游戏和解决游戏争端的基础。
陪玩法则三:适时提供材料
游戏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家长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提供合适的材料,其实不用直接给建议,孩子也能将游戏拓展。
案例:
两个小朋友在幼儿园建构区玩一套两种颜色组成的拼插积木,他们把积木搭成长条状,玩了一会儿后没有新玩法了,他们开始比谁的更长,但积木数量有限,游戏有点进展不下去。
这时老师从材料区拿来两个装鸡蛋的盒子,放在小朋友的桌上,什么也没说就走开了。
其中一个小朋友过了一会儿,把积木拆出来,开始分类放进鸡蛋盒里,另一个小朋友见了,也开始这么做,他们先是按照颜色和大小分了类,后来又合作交换了各自的积木,把类似的进一步进行了合并,游戏又愉快地进行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陪玩法则四:让游戏内容更丰富
游戏的场景,尤其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装扮游戏,在儿童2~12岁期间都普遍存在,让游戏场景尽量贴近现实,让他们自己去创设游戏的条件,在他们进展不下去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提示,然后适当的时候退出,对这对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是有重要意义的。
案例:
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玩飞行员的游戏,他们轮流当飞行员和乘客,玩了几次有的孩子不耐烦退出了游戏,有的小朋友不满“飞行员”呵斥“乘客”吵了起来。
老师看到了,搬了个桌子坐在旁边说:“要乘坐飞机的乘客请来这里排队买票。”小朋友一看有新的内容,纷纷过来排队,齐齐说:“那我来当检票员。”
小文说:“我记得还有安全检查的人。”
安安说:“还有美丽的空姐,我去那边拿些吃的来发。”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小朋友开始商量怎么做飞机票,要写上名字和座位号,老师退出了游戏,让孩子们在新的场景下玩游戏。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就像想象来源于现实,游戏也来源于生活体验,告诉孩子真实的场景是怎么样的,他们就会在游戏中去模仿和体验,从而得到发展天和骨通贴膏。
今天说的这些,表面上看,是鼓励大家以孩子为主来开展游戏,但绝不是说我们就可以甩手不管,其实这样的陪伴更花心思,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的动向,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材料和思路,却不是直接建议和指挥猛买网,这在现实当中是需要不断练习和体会的。
有一点我确信,如果你捧着手机坐在娃旁边“陪”玩,那肯定是做不到这些的。


往期大家都爱看
亲子游戏 | 暑假这么热,孩子在家,能怎么玩?
亲子游戏 | 如何在游戏中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鱼龙混杂的幼儿园,到底应该怎么选(总结篇)
儿童绘画心理学,孩子画你知 | 育儿心理学
↓↓↓ 如果您有难解的问题,欢迎发到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解决
如果你喜欢
分享到朋友圈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号:cheermood365
我们关注0~12岁孩子的身心健康
-八卦心理研究所-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我